老船夫也算见多识广,知道有江湖上的高人,能以内力推动小船,在江面上快速穿行,但是如曹柘这般快的,却属实没有见过。

曹柘驾驭着渔船,飞快穿梭。

先从长江入汉水,一路往汉水支流丹水而去,等到了第二天一早,便已至(河)南地界。

随后再于丹水支流老鹳河上岸,骑马先往黄河边上跑。

等到了日落时分,已经到了黄河,只见浊浪涛涛,虽谈不上水力十足充沛,却也并未干涸。

一路往北,等到了(河)北地界,却逐渐发现,大片良田里的庄稼,都呈现缺水状态,有些泛黄的嫩苗,蔫趴趴的没有活力。

即便是天色渐晚,依旧有不少农民,就站在田间,面露哀愁之色,望天发愁。

春雨久久不至,这地里的庄稼,就都缺水。

没水就活不成,一整年的收成都受影响。

这个年代,收一斤粮,要留至少三分之一做种,如果一茬种不活,大多数农民,是没有本钱再弄来谷种,再种一茬的。

大岳朝的科技院里,有人培育粮种,优化粮食产量。

但是这东西,即便是知道方向,也需要时间培育与等待,并不是能那么快普及的。

曹柘跨过田间的小道,对一位老农问道:“这位善人,贫道武当张三丰,自南边来,见黄河水涛涛,各支流也多半未曾干涸,怎么这良田之中,却缺水至此?”

老农满脸愁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