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袁绍也是得了渤海太守之任,并且聚拢了一大批的人才、兵力,也算是有了起兵之地,按理说,这就是万事俱备,只待起兵了。不过却因为两件难事,使得这起兵的具体日期和具体计划却是直到现在还没能敲定。

这两件难事其一,就是因为文丑之缘故,正如先前所说,因为文丑受了冀州牧韩馥之名,率军在渤海郡监视袁绍的缘故,使得袁绍虽有了起兵之地,却并不能大规模的募兵备战。

其二就是起兵容易,可要想找到一呼百应的“大义”却难,也就是没有一个出师之“名”!俗话说,不能师出无名不是!?董卓操持着朝廷,那就是大义所在,因为朝廷毕竟是朝廷,自有他的威望所在!

袁绍甚至是袁氏就是名声再大、再有声望,如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,就算文丑等人仍会跟着他起兵,可文丑等手底下的人却不一定会敢跟着起事。汉家四百年的天下了,民心犹存,没个合适的借口,没几个人敢跟着袁绍进攻都城洛阳的。这就是虽然在私底下人们谈论的很凶,但是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的缘故。

不过目前有了‘三公之书’那么这±一切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。田畴闻听了‘三公之书’之事略微一想也就想到了关键之处,又闻听到文丑颇显焦急的言语,忙起身接过此人所呈之锦书,转身趋步向前,交于文丑。

文丑接过文书之后,细心查看之,果不其然!正是‘三公移书’,当下就豪爽大笑之,说道:“起兵在即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