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罗河流域。

当初为了发展莫桑比克地区经济,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,最终确定了赞比西河上游干旱高原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,葡萄,干果为主,粮食作物以赞比西河下游稻米产区为主,赞比西河中部则以小麦,大豆,油菜为主的发展模式,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决策。

经过10多年发展

赞比西河中下游城镇遍布,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的沟渠河道长达4万多公里,各种引水提灌站和节制闸上百座,形成了面积数百万英亩的良田。

不得不赞叹华人移民是天生的耕作者,十年在非洲发展的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。

勤劳的华人移民仅仅用了10年时间,便将莫桑比克中下游大片肥沃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,每年两季轮种,一季撂荒。

到了收获季节,一眼望过去金灿灿的沉甸甸稻谷,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喜人。

这里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除了满足莫桑比克地区需求之外,还出口到索马里州和马达加斯加殖民地,南部非洲的英属开普总督府以及奥兰治自由邦,德兰士瓦共和国,成为西南非洲的大粮仓。

截止1895年7月末

莫桑比克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620余万,其中白人约13.4万人,土著黑人约30余万,华人移民577余万(含马达加斯加殖民地流入该地区的近40万妇女,很多属于法属殖民地,因为有利可图被法国人有组织地贩卖),每年新出生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