号战列舰,这三者的设计一脉相承,相差不大。

法国“索芬”号战列舰的干舷很高,但是由于舰艏部内倾,适航性能却不好,也就是说~甲板上浪严重。

据说,有时候舷侧遭遇到三角波浪拍打的情况下,海浪甚至能冲刷到上层建筑物顶部。

在这一点上

师从英国的大洋帝国的“大都会”级战列舰面向远洋海区,为了适应恶劣的海况采用了高干舷,舰艏大角度外飘设计,就很好的抑制了舰艏部上浪情况,做得比法国人好得多。

法国设计师为了要降低船体的重心,于是对“索芬”号战列舰的长艏楼船型进行改进,省去了半层甲板的重量,干舷的损失对适航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,沙俄“博罗季诺”级战列舰同样传承了这一缺点。

问题在于

俄国同法国并不一样,法国海军的主力是在基本风平浪静的地中海,同德国、意大利、奥匈帝国、奥斯曼帝国等一较长短,而俄罗斯面对的是广阔的远洋。

“博罗季诺级”战列舰在照搬了法国人牺牲干舷为代价的稳定重心设计后,在设计上还受到了旅顺港干船坞的尺寸和容量的干扰,舰体变得更窄和更短,对火炮布置造成了严重影响。

旅顺船坞只有14000吨,所以“博罗季诺级”战列舰最高只能建造到13500吨,是一个不能突破的死杠子指标,否则一旦舰船需要进船坞,只能南下马尼拉港维修。

俄国人不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