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一千多年,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,这一制度是个好制度,但只要内容一改,味道就变了!

隋朝开始有科举,可那时候没选出几个人才来,到了唐时才真正通过科举选出了人才,这就是科举内容的重要性。

尤其是明清两代,考试的内容狭隘,明朝只设进士一科,还来个八股文,这时候问题就打了,清袭明制,搞的更僵化。

子受对此很有自信,只要控制好内容,科举是好是坏,就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。

而且极其不容易挨刺,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,他知道科举的好处在哪儿,反转的地方在哪儿,只要刻意避开,群臣压根没有下刀的地方!

就算再退一步,内容上不太可控也没事,只要确定了科举,很大程度上就能赚些昏庸值,毕竟科举本质上还是智力考试,选拔出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经验,对于治理地方完全没数,明清很多调任地方的官员离开师爷就玩不转了。

这一切加上前头的吏治腐坏,还用发愁吗?

解决了招贤馆的问题,子受稍微放心了一些,开始动手操作另一件事。

都怪那些破贵族,赖在朝歌不走,还乱发些报纸,这才导致了混子们自发学习,怎能不惩治一番?

你说你家先祖怎么怎么牛逼就怎么怎么牛逼?

不行,凭啥啊?你说牛逼就牛逼了?我反对!

子受当即就派出人手,通过自己发售小刘备的渠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