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行管教。这一审判举措与《利未记》26:14 - 39中所提及的圣约咒诅相互对应,充分彰显了上帝的公义,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违背圣约的严重后果。

(四)救赎余韵的终章(26 - 43节)

在审判的高潮之后,诗歌进入了救赎余韵的终章。“恐怕仇敌惹动我”(32:27),这句话深刻显明了上帝审判的目的并非毁灭,而是为了炼净以色列民族,使其能够回归正道,这与《撒迦利亚书》13:9中“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,熬炼他们,如熬炼银子;试炼他们,如试炼金子。他们必求告我的名,我必应允他们。我要说:这是我的子民。他们也要说:耶和华是我们的神”的理念一脉相承。同时,“你们外邦人,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呼”(32:43)这句预言,更是将救赎的范围从以色列民族扩展到了万民,预示着救恩的普世性,与《罗马书》15:10中“外邦人哪,你们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”的表述相互印证,让人们看到了上帝救赎计划的宏大与包容。

二、神学内核:圣约框架下的三重张力

(一)神圣主权与人类责任的互动

在圣约的宏大框架下,神圣主权与人类责任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关系。“至高者将地业赐给列邦,将世人分开”(32:8 - 9),这一表述呼应了《创世记》11章中巴别塔事件,清晰地显明了上帝对万国的绝对主权。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和计划,将土地赐予各个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