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最起码做个守城有余的县卒也是好的。再从其中抽取优良、健壮者,组成一支如同桃林塞军卒一般的劲旅,做征贼克敌之用,岂不妙哉?

经过两个月的安抚与挑选,目前原高邑县居住之黔首,基本都已回归到战前之生活之地了,不论是先前被文丑迁移到沙河乡的济河、大营两乡黔首、还是被贼寇击溃,逃跑、散乱于乡野的高邑县精壮、亦或是早一步隐于群山之中的高邑县民户,都已在文丑、程启、柳仲、卢亮等这新的一批县官的安排、争取下,在高邑县境内安稳下来。

这些人员再次建立两个乡制,准确的说是恢复了两个乡制。因为原来高邑县境内因为规避黑山贼寇侵扰的缘故,数个乡制被摒弃,而只剩下大营、济河两乡,至此没有了黑山贼的威胁了,自然就由部分的黔首愿意重回自己的家园了。于此文丑就批复了两个乡的建制,并且上报郡国之中。

至此,高邑县拥有一县城三千户,两万口,精壮四千人;四乡四千五百余户,三万余口,精壮五、六千人。当然这一精壮是指广义上的成年男子,若是再进一步规划,青壮之人,则共有三四千人而已。也就是文丑抽取为军的那些人了。

其中有一乡是专为高邑县万余转为齐民的贼寇俘虏而设的,现下他们已从沙河乡迁移而来,有了一季的好收获,在高邑县也没有耽误农时,虽说对于文丑使他们从沙河乡迁来,颇有怨言,但也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,因为他们已经从文丑的治下看到了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