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次三山中,有巨人生一眼,居大泽,名地窥。躯高千里,臂长百丈,头生一目,灿若星斗。昼伏深山中,夜出巨泽里,食雪水,采夜华,以山间鸟兽为生,不与世人相扰。历千年,复生一目于其背,双目不相见,出大泽,至朔州,朔州民不见其背,唯望双目,遂焚香祭拜,以为山间神灵出。又一年,异象频生,妖言四起,朔州乱,民相残,父杀子,子弑亲。黄帝闻之,入大泽,擒地窥,断首闭目,埋骨东次三山中,朔州方定。</p>

——《北岭荒史·黄帝朔州记》</p>

不算难理解,估计就一奇闻野史,跟山海经风格差不多,记载的事件发生在三皇五帝时期,可信度不高。</p>

不过这本书成书于南北朝,刚好是拓拔鲜卑走出大兴安岭建立北魏之后,这其中似乎有什么关联。而且东次三山,实际上就是大兴安岭在山海经中的称呼。</p>

而且这个写书这人水平似乎不高,东次三山和黄帝都是神话时代出现的名称,而朔州,按地理位置来推算应该是现内蒙古某地,属于北魏时期的朔州,这种时空的混乱值得深究。</p>

如果书中记载的巨人地窥出大泽真的是发生在神话时期,那么就不应该用朔州,而这个写书人却偏偏用了朔州,那是不是可以推测,地窥出大泽实际上是发生在成书年代的一件事情,写书人在以古喻今,借黄帝之名来记录北魏时朔州发生的一件事情。</p>

而且那句“民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