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品中转站(第3/11页)
颜色斑驳的岁月痕迹(作为古董标志的皮壳与包浆)褪去,才能在现代家居环境中协调融洽。
当古旧家具运到香港以后,在原始面貌下,黄花梨、紫檀、鸡翅木、铁力木等,木材特殊的纹理都是看不清晰的。西方收藏家自然会要求全面清除,家具商便对这层原始皮壳进行清洗打磨,然后“烫蜡保存”。这样一来,被原始皮壳掩盖的木纹又清晰可辨,原本看上去陈旧的家具也会焕然一新。
三十年过去,待到中国人意识到明清古董家具是珍贵文物时,似乎已经有些迟了,因为中国珍贵的明式家具,已经被外国人抢先收藏了。待到中国人有钱了,洋商贩再运用拍卖会的炒作模式,哄抬物价,让中国人花大价钱,把中国人的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古董文物,再买回去,还洋洋洋得意于“物归原主”的精巧操作。
方毓和也曾预测,现存明清家具的70%都在海外。他眼睁睁看着它们流散海外,却无能为力。
近百年,盗墓,骗取,走私,发国难财,几千年来从未有过,家国情怀、民族精神、伦理道德、文化良知、匹夫之责,在不法商贩,无良洋买办心里,早已经飞灰湮灭。
在利润面前,文化不值一提,在走私商面前,文人不堪一击。无意中撞见,只能当作没看见,碰巧听见,只能佯装没听见,必须装聋作哑,危急时候甚至装疯卖傻,才能狼嘴脱身,苟且偷安。真的是个可怜人,可怜到让人心疼。自身难保,还替国家着想,为文物焦虑。手无缚鸡